close
19世紀末,美國康乃爾大學做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。他們把青蛙扔進煮沸的熱水裡,想當然青蛙是卯足了全力想向外躍出熱水,避免自己被滾燙的熱水煮熟。然而把青蛙丟進冷水中,再慢慢加熱時,青蛙卻渾然不知,安詳地在水中漫游,結果當水溫逐漸升高時,青蛙想要逃出卻發現已無法施力,全身癱軟,最終葬身於慢慢加熱的熱水中,這就是著名的「煮蛙理論」。
如果只知道處理眼前急迫、致命的事件,而面對未知的危機卻毫無感覺的話,最後將導致事態由小變大,這時便為時已晚。就如同孟子所云:「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。」
後來學者們便將「煮蛙理論」套用於企業管理當中,說明企業處在安逸環境下而無危機意識的話,就會漸漸失去競爭力,等到有天危機突然降臨時,便毫無招架之力,最終將走向失敗。因此「煮蛙理論」說明了公司企業、經營管理階級、部門員工皆須隨時保持警惕,養成危機處理能力,並懂得「未雨綢繆」。
企業的競爭環境大多是漸進式的改變,如果公司企業對環境變化不夠敏感與了解,那就會如同溫水煮蛙般,默默地被社會淘汰。在企業經營中,不能短視近利或只解決眼前出現的問題,而要見微知著,並去設定長遠的經營目標跟策略。畢竟當小問題透過連鎖反應與雪球效應越滾越大時,就變成了一種惡性循環,最終將導致企業面臨倒閉的命運。
比爾蓋茲曾說過:「微軟離破產永遠都只有18個月。」可見他一直懷著危機感在經營微軟。因此企業可以透過危機意識,制訂企業規範與政策,向全公司職員正確佈達公司經營方針,讓全員上下能夠團結一心,將被動轉主動,使危機控管存在於日常任務當中,便能使企業永續經營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